首页 实时讯息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财社论:资本市场,相容方能相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21:51:00    

破解公募基金“旱涝保收”,迈出了坚实一步。

7日证监会正式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以建立以投资者回报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导基金行业回归本源,增强长期投资能力。

其中,《行动方案》旨在破解公募基金旱涝保收的不合理激励约束兼容机制,其意义堪比2003年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法》。

中国基金业从草莽成长到规范发展,历经坎坷,但基金业极大促进和丰富了中国直接投资市场的重要内容,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突出。

打破公募基金旱涝保收顽疾,将公募基金收入、基金经理业绩与投资者回报挂钩,开启的是一个开放准入的财富管理市场,其向资本市场注入的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诚信和信任,强化的是财富管理市场能者多劳、能者多赚的市场竞争机制,重塑重构着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进程。

当前中国基金业陷入发展瓶颈期,主要体现为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互信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基于现有的公募基金制度体系,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收入来源,更多基于牌照的许可证运营,与基金投资者的利益缺乏直接相关性,导致基金管理人、账户托管人与基金投资人之间难以孕育出相容相生的健康生态,也无法搭建起真正具有市场优胜劣汰效应的职业投资经理人市场,导致了基金管理人、账户托管人与基金投资人之间的成长裂缝。

为此,近年来监管部门采取了诸多举措,舒缓财富管理市场的信任不足,如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跟投等,希望借此捆绑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与投资人的利益,但其激励约束兼容性尚不严谨,且基金管理人和账户托管人等的收益渠道多元、隐秘,要真正利益捆绑,面临更高边际成本。此外,监管部门制定了大量规范文件,惩罚侵害投资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但由于监管成本相对较高,其市场效果也一直不明显。

《行动方案》提出推行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率收取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基金公司与投资人的利益连接,将有助于降低基金管理人与投资人的边际信任成本,搭建的是基金业相容相生的一个开放式生态。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更好地发挥这个相容相生开放平台的积极作用,就需在业绩比较基准的制定等方面进一步走深走细,避免信任漏斗现象。

这就需搭建公平公正独立的基金业绩基准评价体系。目前《行动方案》给出的是基金业协会出台业绩比较基准库,这一安排具有积极意义,但要真正为业绩基准的评价标准注入信任,委托给独立第三方更可以为其注入公平与信任,比如可允许信用评级机构、第三方基金服务机构甚至有公信力的财经类媒体等提供基金业绩基准标准体系服务,这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健康,而且有利于多渠道为财富管理市场搭建信托生态体系。

当然,完善的、市场化的第三方基金业绩基准标准服务体系,有效的职业投资经理人市场建设、激励约束兼容的绩效考核机制等,将使富有契约精神、勤勉尽责的基金经理人能脱颖而出,使基金投资人更方便将自身的长期未来交付给这些爱惜自身信用的基金管理人,而不计较短期的损益,从而自下而上地基于市场化的信托责任孕育出耐心资本,布局长期投资收益。

同时,强化基金管理人、账户托管人与基金投资人的利益一致性和同向性,不仅要搭建以投资者回报为导向的基金公司绩效评价体系,更为关键的是推进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构建激励约束兼容的财富管理市场生态,为这一市场注入信托文化和诚信机制等。

这就要求探索构建独立的投资人协会等金融消费者社团组织,让其真正代表金融消费者利益,与机构投资者对等博弈;同时,在财富管理市场引入集体诉讼、辩方举证和争议和解制度,缓解财富管理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为投资者合理怀疑权提供法治保障。对于由不可抗力造成的基金亏损,投资者必须自担其责,若基金管理人和账户托管人无法消除基金投资人的合理怀疑,及基金管理人和账户托管人存在错误操作行为,造成基金亏损,基金管理人和账户托管人,应权责对等地承担基金投资人的损益赔偿责任,如基金公司、账户托管人需要用其资产来承担过错责任。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唯有将无功不受禄的常识真正融入到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制度生态中,搭建起基金管理人、账户托管人和基金投资人相容相生的激励约束兼容的生态系统,基金业才能真正内生出诚信和信托职责,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孕育出风险定价、价格发现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功能,耐心资本才能相由心生、自然和谐。

因此,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遵循欲取先予原则,要极尽所能克制权力自上而下的授权扩展秩序,并将重点放在孕育权利自下而上的自发扩展秩序上,是为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