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首页 >  实时讯息 > 

“棠河杯”征文采风活动圆满收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7:13:00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琦 通讯员 田春雨 樊龙飞

4月6日,“棠河杯”征文总结采风活动在棠河酒业举行。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主席韩祖和、郑州市诗歌学会副会长衣水到会指导。西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艳芹,县文联党组成员、县作协主席田春雨,棠河酒业集团有关领导,“棠河杯”征文、2024年度“西平文学奖”获奖者参加活动。

会上,棠河酒业集团相关领导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公司发展情况;县文联党组成员、县作家协会主席田春雨总结了2024年县作协工作成绩,对2025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艳芹在讲话时说,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勇于创新,在艺术表现上精益求精,在展示西平文学新形象上奋勇争先,通过举办各类文学活动提升西平文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棠河杯征文散文组一等奖作品:

我与酒/ 作者 张富存

说“我与酒”,不如说“我家与酒”;说我家与酒,得从父亲这一辈开始。

我父亲能喝闷酒,一口气喝个斤而八两也没有人见他喝醉过;但父亲喝酒时从不猜枚行令,也不敲杠子虫儿,就连最简单的压指头也不会,因此,父亲常常以不会喝酒为借口拒绝入场。虽然父亲年轻时当过几天生产队长,手下管理着一百多号人,不时也有酒场向他示好,但他却很少光顾过。

父亲不喝酒,也从不买酒,即便是家里逢年过节来了客人,也是如此。用父亲的话说:“来客打酒那是富贵人家的事,像我们这等普通人家,添个客能烙个葱花油膜,吃碗杂粮捞面条就很不错了,根本用不着拿酒来撑门面。”就是过端午节要喝雄黄酒时,父亲这才厚着脸皮让母亲到邻居干叔家里“借”来一点,一家人都象征性地湿湿嘴唇,以挡夏天来临时五毒的侵扰。说是借,其实是不还的,我家没酒,拿什么还人家呀!干叔是场面人,经常迎来送往的,少不了酒,即使有酒,印象里也都是从供销社打来的散酒,那年月,吃穿已显勉强,谁家哪有闲钱买得起瓶装的酒喝啊!

印记里,父亲为自己也买过一回酒。那时父亲有个毛病,一干重活就头晕,上气不接下气的,很是难受。医生说,父亲得的是高血压,并伴有冠心病,喝点酒会好一些。就按医生的指点,父亲找了个空瓶子,洗刷干净,花一块钱去大队代销店灌了瓶散酒,放在自己的枕头边,单等干重活儿收工回来时喝。看着父亲喝酒时很享受的样子,趁父亲不在家,我也偷偷地小嘬一口儿。说来,这也算是我第一次喝酒。

记得我家开始买瓶装酒的时候,那是在我结婚以后。那时农村的光景已经好多了,我家添置了自行车,盖了三间青砖小瓦房,还打了一眼压水井,吃水从此不再到河边的土井上去挑了。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抚慰下,一切都在向好发展,我的爱情之树也开出了缤纷的花朵。结婚时,父亲把家族里德高望重的林爷,就是干叔的爹请进了家里,看看怎么样才能把这桩好事办好。林爷仰着脸想了想说:“烟吸大吉祥牌子的,三毛二一盒,又吉祥又喜庆,也不贵;酒嘛,就喝龙凤山的,三块六一瓶,成件批还便宜。就去街上王全志那里批,我和他人熟,先赊账,包管来回。”龙凤山酒,这我知道,是家乡酒,就是依着龙凤山傍着棠溪河的出山镇龙凤山酒厂生产的,据说不知是哪朝哪代,这里曾有龙凤卧坡,故而才得如此美名。后来企业做大了,四十年的栉风沐雨,酒厂也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摇身一变成了大有来头的荣获“河南省十大特色品牌”的棠河酒业公司了,当然这是后话。看父亲有点犹豫,林爷似是猜透了父亲的那点小心思,笑着说:“人家谭庄村的张富元,听说过么,那可是响当当的万元户,人物啊,他儿子结婚我陪客,也是喝的这个酒。”有林爷给我们作后盾,这宗喜事自然是办得体体面面。父亲脸上暂时逃走的喜悦,又被龙凤山酒找了回来。

再往后,随着农村生活一天天的改善,酒这个用于装点门面的好东西,慢慢地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刚参加工作那阵子,我还不会喝酒,一逢酒场就想躲,每逢此时,同事们总是附和说:“从酒风看作风,不会喝酒就不会工作。喝!”也是为了和大家打成一片,于是就抛去了读书人固有的矜持,什么也不顾地喝开了。那时的乡镇干部喝酒风盛行,只要是下乡,不干工作也得喝酒,从早晨一直喝到晚上,不喝得天昏地暗、酩酊大醉决不收兵。喝酒用瓯子,一瓯子能盛二两酒,看着胁人,只要别人劝酒,也不谦虚,哧喽一声,就是底朝天,豪爽得很!酒是醉刘秀酒,也属棠河系列,虽然是玻璃瓶装的,但在当时,那已经是让很多人望尘莫及了。

常言说: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酒能健身,酒能壮胆,酒能激情。可以说,酒是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有酒就有酒文化。不只老百姓办红白喜事离不开它,就连我们单位过节时发的福利也有它。或许是家乡的情愫在里面吧,因此,发的酒总是以棠河酒者为居多。春节过年时,我常常把庄上的老少爷们请来,到家里喝几杯,乡下人喝酒讲的是情分,赖好酒无所谓,下酒菜更无所谓,通常是一碟花生米,一碟炒鸡蛋,要不然就随便搭配个生萝卜丝,抑或是凉拌个酸辣白菜心,亦能把大家喝得心花怒放,乐不思蜀。乡下人最讲感恩,谁要是给他一点好,他都会加倍地偿还你。你请他,他也请你。这种你来我往的互动方式,就是从年头请到年尾,竟有人还是没有机会轮得上。

那些时过年就是喝酒人的天下,走亲串友都是比着喝,从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看吧,大街里,田埂边,半路上,玉米秸攒的篱笆旁,到处是喝酒醉得东倒西歪的人,一个个弄得浑身满脸都是泥还是要酒喝,等酒醒了,问他,他不仅不以为丑,反而还以此为荣地吹嘘他多有能耐,一中午喝了多少多少酒,说话时扬眉吐气,脸上没有一点皂白色,大有煮酒论英雄的豪迈气概。

说到此,想起了当时流传在市井上的一个笑话。说是有一个喝醉酒的人,四仰八叉地躺在大街上,呕吐物糊巴得哪都是,本来已经喝得烂醉如泥了,仍旧是一个劲儿地吆喝着路人要酒喝。闻见腥物,过来个大黄狗。大黄狗哼唧着摇着尾巴先是把地上的,喝酒人身上的脏污舔舐干净后,又舔干净了他脸上沾着的脏东西,这时喝酒人感觉到特别的爽,连声说:“舒服舒服,这谁又给我用热毛巾抹抹脸啊!”还嫌不够,大黄狗又把舌头伸进他嘴巴里舔了起来,于是喝酒人又大声地喊叫起来:“酒好,没想到这牛肉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狗吃完,也醉了,随就倒在了他身边睡着了。喝酒人就抱着大黄狗睡到大天亮。

如今过年,你再去农村转转,仅仅一眨眼的光阴,几乎是改天换地的变化了。小洋房一家比一家高,新修的水泥路环村跑,道旁碧树红花,绿竹修茂,和道路两旁摆满的小汽车交相辉映,就像是一幅彩绘的屏风。走进屋里,更是让你咋舌,让你惊叹不已!主人会热情地往里相迎,递烟让酒,都是名烟名酒,吸大中华,喝茅台酒,五粮液,天之蓝的人家杠杠稠。我家也是如此,这几年春节回家过年,女儿和儿子都是开着车大包小包地往家拎,这其中烟和酒一定也不会少。烟是大中华烟,都知道,这可是当年毛主席他老人家招待外宾时抽的烟,名贵得很呢;酒也不是简装的玻璃瓶了,都是鸟枪换炮的清一色的能够和古董媲美的上着釉彩的瓷瓶酒了,棠河醇已经落伍了,最起码也得是总统宴、棠河原浆这一级的,今年还给我买了几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棠河酒之韵”,说是几百块钱一瓶,这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不过,时代发展了,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提高了,虽然到谁家都有好酒,但皆是象征性地喝一点,已经没有人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了。

今年春节拜年,我特意到文克叔家看看。文克叔家原来是贫困户,凭着自己会泥水匠的手艺,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早已脱贫几年了,还建起了三间明檐出厦的大房子,硬化了地面,粉了白墙,拉了线,扯了电,厕所修的也是仿照城市里的亭子状,自来水通到了家门口。去年腊月还接上了天然气,做饭不再烧柴火,开关一拧,一家人的饭十分八分钟全搞定。到屋里坐会儿,文克叔从里间掂出了一瓶酒,定睛一看,好家伙!竟是嫘祖故里酒,这几年最流行的棠河酒,而且价格也不菲。我问文克叔是哪来的?文克叔也不隐瞒,呵呵一笑说:“现在县里不是正提倡‘西酒西喝’吗?政府给我们办了那么多好事,咱也得想着为政府作点贡献是不是?”我俩说着笑着品着酒,数落着过往,评论着当今,模拟着未来,心里像喝着的酒一样甜蜜。

人同酒,酒如人,本是彼此陌生,却能在适合的空间里水乳交融。至今想想,父亲酒量虽好但不喝酒,那是父亲没有遇着适合喝酒的机遇,若是父亲能活到现在,想必父亲与酒一定会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作者简介:张富存,西平县芦庙乡公务员,河南省作协会员。

棠河杯征文报告文学和小说组一等奖作品:

西平扶贫故事(报告文学)/作者 奚家坤 张秋菊

受县委宣传部和县扶贫办的邀请,笔者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和相关人员深入到西平城乡部分单位和贫困村进行调研采访,采摘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刘华伟和他的“红薯经”

作为黄淮学院派驻西平县焦庄乡高庙村第一书记,刘华伟是2017年11月8日入村的。

那天,他背起行囊,告别了妻子和儿子,临别时妻子满含热泪,对他依依不舍,儿子紧紧拽着他的衣襟说:爸爸,你能不能不去呀?

他头也没回,硬是把泪水憋了回去。

驻村刘华伟是有思想准备的,但到了高庙村,还是令他震惊不已——映入他眼帘的是村委的4间破平房,院子里长满了杂草......

那一晚他躺在村委大院的小床上,翻个身,小床就吱吱地响,这条件与市里的反差也太大了吧!今后该怎么干呢?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高庙村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通过入户走访,发现特色产业缺乏是制约高庙发展的根源。培育产业是脱贫的根本出路。于是他积极向学校争取力量,发挥高校智力、人才优势,开展调研,并与地方党委政府多次沟通,确定了发展红薯产业的思路。

种红薯卖粉条,可行吗?在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上,村民直接就说:俺不干!我也不种!很多群众打退堂鼓,提起红薯,他们为什么反感?为什么反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经过调查得知,原来村里曾经搞过中草药、果树等项目,但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时连成本都不能保证,更不要说收益了!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他同两委干部商量,决定与沃野合作社联合,采取“先受益,后投入”、以保护价回收的方法,降低群众投资风险,这样大大降低了群众的不信任感。

红薯种植成功了,到了红薯收获的季节,群众看到满陇的红薯,喜上眉梢,大的就像小孩的脸,把红薯抱在怀里,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他通过建立微信群、联系校工会、食堂开展消费扶贫、奔走于各大平台推广产品,争取电商落户高庙等方式,扩大高庙农产品销路。为了做大做强红薯产业,通过外出学习,理清了红薯深加工的思路,目前,不仅有粉条,还有红薯叶、红薯梗等产品。合作社社员孙志周逢人便说:没想到小红薯能够走进大城市,从以前“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到如今“红薯叶、红薯果,红薯成了香饽饽!”

贫困户焦连五种了2亩红薯,当他领到分红的3000多块钱,激动地说:刘书记,当时是俺不对,俺错怪了你,俺给你赔礼道歉……

现在,村委的4间破旧平房,早已变成2层30间标准化的便民服务站。今年4月高庙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村”,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省级文明村的转变!

书法家王文恺

王文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平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县政协委员,同时,他还是权寨镇小店村、五沟营镇洄浀赵村两个村的帮扶队员。而在诸多头衔中,最让他引以为豪的,就是帮扶队员。

贫困户赵得轩,长期以来独自一人生活,一直未婚。生活的乏味和孤单,以及居住环境的脏乱,不仅使得家里变得十分冷清,而且也使得赵德轩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王文恺得知这一情况后,便拿着笔墨纸砚来到了赵得轩的家中。宣纸铺开,研墨、取墨、一撇一捺几行字便跃然纸上、让赵得轩觉得十分有趣。为了给赵得轩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帮助他树立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王文恺特意在院子里栽种了桂花树苗,还在客厅安装了壁画,添置了被子、衣物等生活用品。现在的赵得轩,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他在村里找了一份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闲暇的时候还会学着写几个字,在楼顶养了许多的小花,日子过得充实而满足。

在脱贫路上,文化从来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扶贫不仅是让村民有口袋鼓起来的踏实感,更要有文化浸润精神充实的幸福感。多才多艺的王文恺,深知文化滋养对于贫困户的意义。除了帮扶任务外,他还带领西平县书法家协会骨干会员,走遍了全县各乡镇贫困村,创作书法作品,书写折扇,开展文化扶贫。

每年春节前他都带领书协会员,送文化下乡。先后到杨庄、权寨、二郎、五沟营镇,自备笔墨红纸为群众义务写春联。每次一到村里,红纸都还没铺开,村民们就七七八八的带着孩子们全都围了上来。这个问什么字,那个问怎么写,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带着的是对于知识的渴望。一位拿到春联的贫困户说:“俺孩儿就喜欢看这老师写书法,那写出来的字漂亮得很,这不,刚还问老师要了几张纸,回家都写哩!” 。除此之外,王文恺还联系单位,为村里安排定期的文艺汇演,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些接地气的脱贫“文艺餐”,不断丰富着村民们的精神世界。如今,这颗精神的种子已逐渐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化为他们摆脱贫困的行动之源。

会照相的第一书记

2018年3月,驻马店某公司质量专员梁华明从丁寨村第一任驻村书记丁超手中接过精准扶贫的大旗,帮助该村最后的17户贫困家庭脱贫。

这17户家庭都是老弱病残,无劳动能力,属于国家兜底扶贫的范畴。半年的驻村帮扶,梁华明深入走访,他看到了这些贫困户对脱贫的渴望,也了解了农民兄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看到了这些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背后乐观的坚守以及对点滴幸福的珍惜。

他盘算着扶贫不光要摆脱经济上的困难,更要解决精神上问题,要让阳光照进他们贫瘠的生活,让脱贫路上的村庄洋溢幸福欢乐。自己是摄影爱好者,就用自己手中的相机伟群众服务吧。

“活了一辈子,没舍得去县城照张相,太感谢你了,好歹也给儿孙留下个影像。”83岁的孙臭老人抚摸着梁华明递过来的相框,指着照片中自己的名字,高兴得像个孩子。

梁华明与贫困家庭相处中,被这些家庭自强不息,不离不弃,相互扶持的事迹所触动:83岁的孙臭老人多年如一日照顾着瘫痪在床的儿子,用伟大母爱延续着儿子的生命;66岁身患残疾的焦梅英老人,将身患重病儿媳视为己出,与死神赛跑挽救儿媳生命;还能扛起锄头的孤寡老人丁玉栋,一句“人穷志不穷”,靠奋斗脱贫的精神让人心生佩服……面对这些可爱的人,看到他们一贫如洗的家庭里连张照片都没有,梁华明便有了工作之余为他们抓拍幸福瞬间,制作短视频的念头。

就这样一张张饱含祝福,充满幸福的照片被冲印后加装上相框,被贫困户郑重地摆放在客厅显眼位置,看着他们逢人谈论起拍摄照片时开心的时刻,梁华明觉得无比幸福,“一张照片对我来说只是举起手机咔嚓的一瞬间,但却是贫困家庭灰暗日子中难得一见的色彩,我会坚持照下去,用照片记记录这一个个不屈服命运,一张张积极向上的面孔,帮助他们留住开启美好新生活的珍贵记忆。”

……这只是一个县扶贫工作的缩影。

三年的脱贫攻坚,中原大地涌现了许许多多感染的事迹,用三年的时间也说不完,假如你不相信,请你走进乡村,走进那片广袤的热土!

作者简介:奚家坤,男,1963年生,河南西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驻马店市诗歌学会副会长,现供职于西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

张秋菊,女,河南西平县小学语文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大河诗歌》《奔流》《关雎爱情诗》《河南诗人》等。作品入选河南省诗歌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