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博物馆的诞生》:当博物馆成为“回述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3:53:00
《博物馆的诞生》(英)托尼·本尼特 著 段吉方、陈静、陈王青、肖娜 译 王小溪、王思渝 审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托尼·本尼特是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围绕审美文化与政策治理的主题展开了一系列富有影响力的文化理论研究和构建,执笔撰写了《文化政策:作用于社会》《文化:改革者的科学》《记忆之外的过去:进化,博物馆,殖民主义》等诸多文化政策主题著作。而他关于博物馆文化治理的历史形成、理论建构在其著作《博物馆的诞生:历史、理论与政治》一书中得以充分展现。此书中文版甫一上市,就迅速获得文化理论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在本尼特的《博物馆的诞生》一书中,他将博物馆理解成一个融合了时代政治、历史、阶级和人民权力争夺的综合“回述者”。从博物馆诞生以来,它一直都是福柯笔下那个透过文化可以找寻到的现实“异度空间”,在其中无限的历史时间被有限地浓缩成精华。本尼特在博物馆的形成历史中不仅发现了它在公共教育方面对于大众的指引,更在展览布置的“专业化和科学化”中挖掘出了文化政治的理论阐释维度。博物馆作为一个与参观者共鸣的互动空间,一方面它服从于文化机构的权力输出展示,另一方面凭借自身秩序的构建与参观者的表现性行为互相牵引关联。
本尼特在博物馆自身中发现了它理论塑造的可能性,那就是通过自身独特的空间叙事来表征社会权力的重构,并在此中使一些地方的原住民、女性等边缘群体得到文化权力的尊重和吸引。显然,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是为诸众可见的向度,而背后影响可见性变化的形式和社会关系则是本尼特认为的不可见部分。在《展览综合体》一文中,本尼特将包括历史、艺术史、考古、地理、生物和人类学的博物馆展览表征空间构成概括为管理人群的视线技术,认为渐进式展馆和专门时期展馆的分用并举间接使民族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图景得以描述。作者关注到19世纪后期帝国主义背景下,无论是“原始民族”的解剖学呈现,还是女性政治斗争的缺席,都得以在博物馆的空间表征中显现。所以本尼特并不赞同将博物馆空间理解为非政治化的艺术飞地,而是通过质疑表征的恰当性来重塑一种民主化的博物馆话语空间。
随着历史时期的推移,博物馆也逐渐变为人民大众不完整的主场,战后位于英格兰的民俗博物馆“比米什”的出现以保守的浪漫主义传达了这一点。大众记忆在国家设立的博物馆、战争纪念馆中被全新的权力话语塑造,此时可见的变成了人民大众的民本意识呈现,不可见的变成了国家权力机构对民众真实权力斗争的选择性遮蔽。故而,本尼特基于此又发现了博物馆作为文化权力机构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想象和践行飞地。
本尼特在博物馆的“回述者”身份中洞察了社会权力斗争和协调的表征编码,在其中反思了文化治理的多元技术,在现代性偏爱的博览会与仿拟博物馆的游乐园中更是见证了科技手段对于自我塑造的未来引诱。本尼特笔下的博物馆已经变成了社会历史和政治理性形塑的文化表征空间,作为读者的我们有幸在其中剖析那不可见的一隅,从而在《博物馆的诞生》一书中瞥见自身文化身份重构的超越性政治。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吴桐
相关文章
- 2025-05-12 11:18:00 大型原创舞剧《三国志》:历史题材现代表达
- 2025-05-12 03:53:00 《博物馆的诞生》:当博物馆成为“回述者”
- 2025-05-11 15:06:00 纠正对二战亚洲战场的“记忆不对称”(伟大胜利·历史贡献)——访法国卡昂和平纪念馆馆长克莱贝尔·阿胡尔
- 2025-05-11 03:59:00 做传统文化的“取经人”
- 2025-05-10 22:14:00 在千年古镇枫泾,第五届丁聪国际漫画插画大展启动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