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援布隆迪农业示范中心,布隆迪民众感慨:“以前种地是‘诅咒’,现在是‘金钥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6:45:00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赴布隆迪特派记者 黄培昭】随着飞机降落在布隆迪经济首都布琼布拉国际机场,《环球时报》记者望见仅次于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坦噶尼喀湖的湖面在暮色中波光粼粼,整个湖就嵌在东非大裂谷中。布隆迪这个有着“非洲心脏”称号的国家静卧在东非大裂谷西侧。
不幸的是,这颗“心脏”曾因历史与资源的桎梏而跳动迟缓——电力短缺、粮食匮乏、医疗薄弱,这些因素使得布隆迪的发展步履维艰,成为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也表示,粮食安全威胁着该国上百万人的生命。
联合国正通过采购当地农民生产的粮食、为学校提供餐食等方式援助布隆迪,而中国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这颗“非洲心脏”复跳。布隆迪驻华外交官曾表示:“中国减贫成就是我们的榜样。”
日前,记者驱车来到中国援布隆迪农业示范中心,正午的阳光洒在鲁塔纳省金黄的稻田里。微风拂过,稻浪翻滚,谷穗沉甸甸地低垂。这番景象让记者不禁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
在鲁塔纳省布吉加村,当地农民戈迪安的蓝顶别墅像一枚勋章,镶嵌在稻田与碧空之间。戈迪安曾经长期住在茅草屋里,而如今也盖上了气派的别墅。他站在自家的晒谷场上,脚下金黄的稻粒厚如地毯。“6000万布隆迪法郎(约合14.5万元人民币)!”戈迪安举起手机,一边向《环球时报》记者展示银行卡余额截图一边说道。
戈迪安的妻子图伊萨贝正背着婴儿喂牛,她笑着对记者说:“以前我们种的水稻每公顷只有2.5吨的收成,现在能达到每公顷10吨以上。以前是一季稻饿半年,现在三季稻养活了好几个孩子,还够供他们读私立学校。”
30岁的大学毕业生恩达耶辛加让《环球时报》记者联想到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恩达耶辛加俯身托起稻穗,对记者说道:“以前种地是‘诅咒’,现在是‘金钥匙’。”他告诉记者,他的2公顷稻田即将收割,预估收入能再买两头安科拉长角牛。他给记者展示了其窗台上摆着的中国专家赠送的杂交水稻标本,玻璃罩里的稻穗金黄饱满。
布隆迪国家合作经济发展署署长伊克基是一名“90后”。5年前,伊克基在田埂上偶遇中国专家组组长杨华德,此后便从曾经的失业青年逆袭成技术骨干。伊克基特意给长子取名为“杨”,以致敬和感恩改变他命运的中国导师。
在距离中国农业示范中心不远的“林格四村”,布隆迪单身母亲爱丽丝的砖房墙上,贴着家中两个大学生的照片。她说,曾经她也因为种植失败而在田埂上痛哭,但如今她用种稻的收入把孩子送进了大学。爱丽丝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专家教我们像育儿一样育苗。”
布隆迪环境农牧部部长多迪科介绍说,布隆迪有近1300万人口,其中约九成都是农民。他说:“过去‘农民’约等于穷人,现在成了体面的职业。”《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他的咖啡杯上还印着中国援布农业示范中心的照片。
结束采访后,杨华德组长在晚风中指着脚下的稻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们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长势越来越喜人、产量越来越高。”他介绍说,自2009年起,中国政府连续派遣6批高级农业专家组赴布隆迪开展援外任务,目前的第六批专家从2024年4月开始履职。
归途的飞机掠过云层下的万千田畴,又让记者回想起此行中的一个个画面——杨华德组长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掌、布隆迪母亲给孩子讲述稻穗童话时的笑容、中布青年在试验田里交接数据时的击掌……记者回忆起伊克基的那句话:“这片稻田里走出过抱着稻穗入睡的穷小子,也走出了改变国家农业版图的追梦人。”
相关文章
- 2025-05-08 21:51:00 一财社论:资本市场,相容方能相生
- 2025-05-08 11:00:00 菲35号护卫艇企图侵闯中国黄岩岛领海,南部战区发声
- 2025-05-08 06:45:00 中国援布隆迪农业示范中心,布隆迪民众感慨:“以前种地是‘诅咒’,现在是‘金钥匙’”
- 2025-05-07 13:23:00 强信心 看消费丨小巷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 2025-05-07 11:38:00 追光|他们用10天时间,将中国非遗编谱成“世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