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郝斌 李军强 | 把握好三对关系 促进颠覆性创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7 18:25:00

颠覆性科技创新是科技创新塔尖上的明珠。加强颠覆性科技创新,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的竞争优势,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局部创新与整体创新
颠覆性创新是国家整体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全部内容。颠覆性创新作为局部爆点型创新,其利用新原理、新组合与新应用开辟出的全新技术赛道,会对当前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创造性破坏”,甚至是颠覆性重构。与常规创新相比,颠覆性创新是创新顶峰的“尖塔”,其成功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这些特征让颠覆性创新难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创新模式。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基于现有产业链发展创新链仍是当前的主流创新路线,这种持续性、渐进式创新模式构成了我国创新的基本盘。我国整体科技创新并不弱,但颠覆性创新这类局部爆点创新成果较为缺乏。虽然社会大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颠覆性创新,但仍要清晰地认识到这类局部爆点创新与国家整体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短期突破和长期沉淀
促进颠覆性创新要有坚持长期主义的战略耐心。颠覆性创新是时间和风险的朋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无法在短期内取得突破,必定要久久为功。近年来,杭州涌现出了一批颠覆性创新企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杭州资本较其他地区展现出了更大耐心,对初创企业投早投小的倾向更明显。可以说,未来城市间颠覆性创新生态的竞争,角力点就在耐心,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发展胸怀。
颠覆性创新需要更大的社会包容度。纵观颠覆性创新的技术特性和发展轨迹,这类创新在问世之初往往无法获得大众市场青睐,属于典型的小众创新,且很多创新并未能成功走向市场。很多手机爱好者认为iPhone手机是划时代的颠覆性创新,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三星也曾推出过10倍光学变焦可伸缩镜头的Galaxy S4 Zoom手机,后者同样具有某些颠覆性特征,但由于未获市场认可,才逐渐被大众遗忘。
颠覆性创新要以强大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为依托。即使颠覆性创新是一类典型的非连续性创新,其发展仍需遵循最基本的创新逻辑,需以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作为重要保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柔性电子、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八大技术领域因最有可能产生颠覆性创新而备受关注,这些技术领域能够产生颠覆性创新的前提无不需要依托完善的学科体系、顶尖的科学人才、强大的知识储备和吸收能力,这些都是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实力的重要体现。
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
发挥市场在颠覆性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在资金配置方面,不少颠覆性创新源自于中小微企业,但当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在创新融资方面仍然比较困难。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真正向市场转化的颠覆性创新成果少之又少。加速颠覆性创新,要积极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强化政府在颠覆性创新体制机制保障的优势。颠覆性创新的非连续性特征,导致其难以进入政府规划程序,政策响应与颠覆性创新涌现往往无法精准匹配,政策对创新过程的干预时机更是难以把握。为此,政府要避免对颠覆性创新进行过多过早过细的干预,减少在技术布局上的“一哄而上”与“拔苗助长”,将主要精力专注于构建颠覆性创新生态,强化创新的制度保障能力。一方面,着力构建鼓励自由探索和勇于试错的创新文化氛围,淡化行政干预,深化落实“里程碑式”管理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增强资金、人才、应用场景等关联要素的供给保障能力,培植颠覆性创新的丰厚土壤。
(作者分别为西交利物浦大学高级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相关文章
- 2025-05-04 11:23:00 光大证券:非农暂时稳定 缓和市场衰退担忧
- 2025-05-03 20:13:00 年度分红,A股新纪录!
- 2025-05-03 07:33:00 青春π新力量丨王兴兴和他的“机器人宇宙”,还有更多可能期待实现
- 2025-05-02 20:12:00 榆能集团:科技创新引擎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2025-05-01 06:31:00 解放日报评论:占据科创制高点,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