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首页 >  实时讯息 > 

根植文化沃土 培育时代新人——平凉深化传统文化进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纪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09:47:00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齐荣)清晨,琅琅诵读声便从平凉四中的教室流淌而出,这是语文课前五分钟的经典诗词浸润时光,已成为这所承载着柳湖书院文脉老校的日常风景。漫步校园,文化作品长廊引人驻足,楼梯化身“励志阶梯”,教学楼“鼎园”“行知”“行健”之名皆蕴典籍智慧。在这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清泉,无声地滋养着三千多名学子的心田。平凉四中通过环境营造、学科融合与特色实践,构建起多维度的学习场域:体育课上体验传统项目,诗词大赛点燃学子热情;春节挥毫送福、清明祭奠英烈、端午巧手绣荷包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墨香中领略书法神韵,在缅怀中感受家国情怀,在飞针走线间体悟“工匠精神”。该校系统规划的校本课程,依托书法社、古风国韵社、民乐团、美术社等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全学段覆盖,形成了“一社一品”的特色格局。本土学者李世恩先生的“乡邦文化”讲座,更引导师生触摸平凉历史脉搏,感悟“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深意。其成果亦熠熠生辉,“四中之声”社团的诵读作品《百年交响》荣获全国二等奖,正是文化育人的生动注脚。正如校长所言:“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四中正努力让校园成为传承文明的高地、涵养精神的家园。

拂晓小学的陶艺教室内,孩子们正全神贯注地捏塑着陶泥,感受泥土的质朴与创造的喜悦。这所由部队子弟小学发展而来的学校,秉承“赓续拂晓精神立德,耕读绿色教育树人”的理念,积极构建“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浸润”的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学校精心打造了19个特色社团,剪纸、非遗手工、书法、围棋、民乐等一应俱全,形成了“技艺传承+文化感悟+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传承平台。古风国韵社里,孩子们亲身体验着古代“沃盥之礼”的庄重与“及笄加冠”成人仪式的文化内涵。校本读本《拂晓诵读》精选诗词瑰宝,定期开展的诵读活动让孩子们在琅琅书声中感受语言与文化的韵律。学校还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每学期的社团成果展、非遗市集、诵读比赛精彩纷呈,并积极与市博物馆、图书馆、崆峒山景区等联动举办传统文化节,让文化传承的舞台更加广阔。连续三年在省市级经典诵读写大赛中30余人获奖的成绩,印证了孩子们在文化浸润中的茁壮成长。拂晓小学正以饱满的热情,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在平凉市实验小学,传统文化的种子同样在课程与活动中深深扎根。学校构建了“课程+活动+实践”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以“弘扬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为目标。课程融合是基石,学校编纂印发了《优秀诗文选编》《魅力崆峒》等特色校本教材,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日常教学,让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转化为素养。多彩社团是品牌,崆峒武术、剪纸、扎染、石上画开等社团活跃非凡,特别邀请了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进校授课,推动教师与传承人合作开发课程,构建起“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生动课堂。主题活动浸润心灵,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写春联、包粽子、制灯笼、祭英烈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历史温度,感知传统智慧。校园环境亦是无声的熏陶,“一墙一廊一角”文化空间遍布校园,每间教室“国学角”成为孩子们读书交流的自由天地,教学楼走廊和围墙上展示的“了不起的中国人”“中国十大国粹”等内容,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格言,无声地坚定着孩子们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平凉校园里传统文化教育的繁花似锦,离不开全市教育系统的顶层设计与坚实支撑。市教育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各学段。全市构建起“3+2+N”全科覆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以语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历史三科为主干,将艺术、体育与健康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依托“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推行“1446”思政教育模式,充分挖掘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特色实践基地和特色学校,形成“一校一品”校园文化格局,命名了8个市级“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并成功推荐4个省级研学基地。泾川县开发《行走的课堂》研学读本,庄浪县将社火、高抬引入校园,静宁县推出《伏羲文化研学》,灵台县则致力于弘扬中医针灸文化,地域特色鲜明。

体艺展演强健传承体魄,市县定期举办艺术节和运动会,崆峒区全面实施“崆峒武术”进校园活动,63个武术社团探索“教会、勤练、常赛”模式,在全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包揽武术项目所有金牌。阅读是传承文脉的重要途径,平凉市大力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在全市广泛开展“典耀中华”主题读书活动,连续举办七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市级比赛,征集作品逾3000件,泾川县八届读书节评选出大量阅读典范,其经验入选教育部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区域优秀案例。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337所,在校学生35.19万人,教职工3.44万人,教育普及程度各项指标均高位运行。

当然,前行路上亦有挑战,为此,平凉市教育局已明确路径:加强专业师资引进与培训,深化本土特色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鼓励运用AI等现代技术创新教学,拓展与社会文化机构的合作丰富实践,并着力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激励改进的重要依据,切实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

从平凉四中“一社一品”的社团格局,到拂晓小学“三全”浸润的育人模式,再到实验小学“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平凉市正以扎实的行动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当民乐团奏响《彩云追月》的悠扬旋律,当武术少年在操场上虎虎生风,当琅琅书声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看到,文化的根脉正深植于这片教育的沃土,悄然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培育着兼具文化底蕴、家国情怀与全面素养的时代新人,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着平凉教育的坚实力量。文化传承之路虽长,但每一步踏实的脚印,都在陇东大地上描绘着未来可期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