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构建“生物技术+”育人新生态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4:10:00转自:光明日报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紧扣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依托绵阳科技城的军工特色和区位优势,历经15年探索,构建“生物技术+”新生态育人体系,通过“融合、实践、协同、思政、强师”五大维度,系统性破解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瓶颈,为国家种源安全、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提供创新支撑。
跨界融合:“三阶”递进课程矩阵打破学科壁垒
针对生物经济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打造“基础夯基—交叉赋能—前沿引领”的“三阶”递进课程体系。以分子生物学、植物细胞工程等核心课程为基础;融合科技城优势,开发“辐射生物效应”“生态修复效应”等军工融合课程、开设“植物分子设计育种”“基因诊断技术与应用”“合成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等交叉课程,形成“生物学—工学—农学”交叉融合模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将“CRISPR基因编辑、核辐射诱变育种、纳米纤维合成”等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案例,动态对接《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国际顶刊成果,前沿引领课程迭代,年均更新率达30%。该模式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生物技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辐射带动农学、生物工程等专业跻身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实践驱动:科研与产业“双轨”赋能
学院以省部级科研平台和校企基地为载体,瞄准生物农业创新、核生物技术、生物制造和生物医药,形成“生物技术+产业”育人模式,推动“科研+产业”“双轨”育人。构建“导师—团队—平台”三位一体培养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教学助力产业升级,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形成“研—教—产”闭环。学院“适于现代产业链的竹种质资源选育技术创新与示范”与“优质浆用竹种质创制与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助力产业升级,服务乡村振兴;学生团队参与的“竹笋产业化”项目入选央视“科技小院”报道;学生团队攻克“甘氨酸甜菜碱农业应用”项目,获“挑战杯”揭榜挂帅国奖。推动形成科研赋能教学提质、教学反哺产业升级的实践教学模式,为高校破解“科研与教学脱节”“技术转化难”等痛点提供可操作的范式。
协同创新:多维生态服务国家战略
学院打造“1+2+X”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育人新生态。选派优秀本科生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顶尖院所学习;选拔优秀学生进入“生命科学拔尖创新实践班”,校内交叉学科创新实践班等,实施“双导师制”(即学术导师+产业导师);推进本硕、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依托科技部“一带一路”国际培训班、国家留学基金委专项计划,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形成“横向协同—交叉创新—纵向贯通—国际赋能”的多维生态育人模式。
思政引领:厚植家国情怀
学院厚植家国情怀,将思政教育融入育人全链条,通过传承育人、课程育人,实现课程思政进大纲、进课堂、进实践;开发“种子芯片与粮食安全”“生物育种卡脖子技术”等思政案例,推行探究式小班化课堂与混合教学模式;构建“内生驱动、六维协同”的“三全育人”模式,增强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学院“‘莓’丽彝乡·幸福‘番’倍”志愿服务团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学院先后荣获四川省“三全育人”改革试点学院、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强师为基:“双链”驱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聚焦生物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采用外引内培“双链”驱动,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形成含30余名省部级人才的师资矩阵。组建“学业+学术+产业”协同团队,打造多学科交叉师资队伍,通过科研项目驱动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迭代,激发教师教育教学内生动力,深度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学院多名教师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现代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四川省现代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白史且教授团队获国家林草局首批全国林草科技创新团队,胡尚连教授团队先后获“四川无党派人士工作室”和“四川省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称号,胡运高教授团队获“四川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胡尚连 刘静波 曹颖)
相关文章
- 2025-05-02 20:12:00 榆能集团:科技创新引擎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2025-05-02 10:05:00 “沙窝”变“金窝” 我国第八大沙漠近2万亩肉苁蓉进入收获期
- 2025-04-30 12:19:00 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大会举办
- 2025-04-30 07:36:00 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揭晓
- 2025-04-28 12:20:00 万源:护好汉江天然“水塔” 发展生态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