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建设无惧风雨韧性城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07:24:007月份、8月份常是洪涝灾害多发期。近来不少城市遭遇刷新历史纪录的强降雨,一时间,城市内涝成为网民关注颇多的话题。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便是“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如何统筹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建设无惧风雨的韧性城市,考验着城市战略应对的长远眼光。
为啥过去几十年乃至百年不遇的强降水概率如今频繁到“几年一遇”?到底是城市抗灾基础变脆了,还是气候变化无常了?事实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一味抱怨天灾反常,并不能抬高城市的安全底线。城市工作的理性体现在未雨绸缪并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少些任性、多些韧性。
城市的韧性着眼于主动。实际上,防范气候安全风险已与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国家安全体系密切相关,从战略高度以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认知气候安全问题并不为过。面对自然灾害,被动应对还是主动应对,结果自然不同。主动做什么?把城市灾害风险的底账摸清楚,对高风险地区重点防控,提前进行相应的工程型防护,逐一消除城市安全薄弱点。当前,不少中小城市缺乏气候安全早期预警体系,涉及极端天气事件的专项预案不足。韧性城市建设需与智慧城市相融合,对安全薄弱点,采取智慧化识别、实时监控、应急自动化等以物联网为支撑的数字化管控措施。
城市的韧性落脚在基础。一座城市在天灾面前的抗击打能力,不在高楼林立的面子,而在基础设施的里子。气候变化影响如此巨大,城市更新亦须重新考量。相较城市防灾标准的升级,城市韧性更有“弹性”的规划设计空间。可根据城市实际和财力,建立分区、分级、分期的排水系统升级改造,并在重点防控地区留出“冗余量”,即排水能力、蓄滞空间和应急调度等方面预留安全余量,以应对远超设计标准的极端情况,尽最大努力避免不良后果。
韧性城市建设,凝聚着群众对“无惧风雨”的向往。平衡“紧迫性”与“系统性”,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统筹规划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方能实现从被动应急到主动防控,从注重表面形象到夯实基础功能,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孙潜彤)
相关文章
- 2025-08-15 07:24:00 建设无惧风雨韧性城市
- 2025-07-28 10:43:00 郑州市房屋征收与城市更新中心对河南宾馆城市更新项目现场开展专题调研
- 2025-07-22 16:44:00 重要提醒!7月23日至25日,呼和浩特市将出现大到暴雨
- 2025-07-21 07:06:00 从智慧高速到防汛防台,他们如何“绣”出城市安全高效运行的“网”
- 2025-07-19 20:37:00 九江全民齐动手,清积水、灭蚊虫,筑牢“防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