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首页 >  实时讯息 > 

稳步发展低空城市交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06:59:00    

城市空中交通作为低空经济重要应用场景,将交通从二维平面拓展至三维立体,从根本上颠覆了工业革命以来以地面交通为核心的城市发展逻辑。这将有助于破解城市交通拥堵、拓展经济空间,更将推动各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整体来看,我国城市空中交通整体处于萌芽期。目前,我国城市空中交通仍以传统通航航空器为主,固定翼通航飞机、直升机等占市场主体地位。新型低空航空器虽然技术不断突破,但尚未实现规模化商业运营。空中巴士等载人应用仍处于试验验证阶段,距常态化运营还有一定距离。亿航智能EH216-S成为全球首个集齐适航“三证”的eVTOL企业,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获得全球第一张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都意味着我国城市空中交通迎来新的里程碑。

目前,各地按照“先载物后载人、先郊后城”的路径积极探索,逐步从特定场景向常态化运营拓展。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深圳和广州在城市空中交通方面的探索最为活跃。全球首条eVTOL跨海跨城航线在深圳和珠海完成首次演示飞行,由深铁集团和东部通航合作共建的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开航,展现了城市空中交通在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方面的巨大潜力。

然而,发展低空城市交通仍然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顶层设计与监管体系尚未健全。与地面活动相比,低空飞行的负外部性更大,安全监管尤为重要。二是基础设施短缺。当前通航机场、起降点及气象站低空基础设施尚未纳入规划建设体系,多数传统气象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低空飞行需要。三是低空经济前期投入成本高,但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商业模式有待完善。

进一步推动城市空中交通尽早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需要在多个层面协同发力:健全顶层设计与监管体系,完善从适航认证到运营监管的全链条政策体系,提升低空飞行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完善低空空域图和起降设施布局;升级传统气象基础设施,满足低空飞行的专业化需求。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重点攻关电池续航、飞控智能化、通信安全等核心技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同时,通过示范应用、政策引导等方式培育市场需求,形成良性的市场化发展机制。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王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