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两山”理念在河南·一群人 | 点滴守护 绿染中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08:14:00    

泌阳县铜山湖北岸蝎子山和半拉山满山翠绿(8月9日摄)。为绿化开发这片荒山,1993年,李恒亮从泌阳县水利局退休后,便和老伴马照芝与当地签订1000多亩荒山50年的承包绿化合同。夫妻二人请专家指导、科学规划,在荒山上开发出用材林和风景林400亩、果木林600亩,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弓华静 摄

核心提示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两山”理念已深浸中原山山水水,覆盖广袤沃野田畴,大河之南生机满目。其中,离不开一个个“生态卫士”的日常坚守。

护林员用足迹丈量青山绿水,河湖志愿者用热忱守护碧波长流,空气质量预报员为空气精准画像,土肥站站长为岁稔年丰养好田地……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用心用情用力,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土更净的愿景照进现实。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解锁河南“两山”实践的生动密码。

山更绿

护林员孙向东

用双脚丈量青山

孙向东在护林途中休息。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涛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涛

绿,是这里的底色。沿着国有驻马店市薄山林场的巡山小路逐渐深入山中,树木繁茂,一片寂静。薄山湖如同绿色宝石,镶嵌在林海之中。

8月9日,按照每天的巡山计划,还未到中午,薄山林场元庙林区护林员孙向东已经行至密林深处,“路线选择要根据季节、天气和重点区域动态调整,都已经很熟悉了”。

1985年,18岁的孙向东入职薄山林场。40年来,除了有一段时间在河南省汝南园林学校学习外,他都在大山中坚守。

护林、防火、防盗、保护野生动物、监测病虫害、排查隐患……巡护时,孙向东要做的工作繁杂。薄山林场林地面积近10万亩,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有些陡坡超过60度。盛夏,林中密不透风,不一会儿,汗水便湿透全身,还有蚊虫叮咬。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天步行十几公里,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虽然不容易,但还是能发现很多快乐。”孙向东说。

一路上,他能迅速从折断的枝条和翻出的泥土判断野猪什么时候来过,也能在茂密的枝叶间发现一个不起眼的鸟巢并叫出鸟的名字,甚至可以靠一棵树判断所在的位置。

孙向东告诉记者,有一次迷路,他用了四五个小时才从山里走出来,“从那以后,我就时时认真观察,山的走向、地形、地势、地名全部要熟悉。现在,山里的任何一条小沟,我都知道在哪儿”。

1986年,出于森林防火的需要,薄山林场在海拔300多米的峰头山上建立了瞭望塔。2008年,火情瞭望员的接力棒传到了孙向东的手中。

瞭望塔里面没有水和电,吃的用的林场定期让人送上来。每年11月1日到次年5月1日是森林防火关键期,孙向东需要全天在此看护山林。白天,他寸步不离瞭望台;夜里,怕自己睡得太死,他定了许多个闹钟。时间长了,他养成个习惯,没风时睡得格外香,一起风便立刻醒来。

在山上孤独时,孙向东就会向远处眺望,顺便写写诗。他曾经写过一首诗《独坐小楼看一季花开》:我独坐山涧小楼,欣赏这幅如画闹春图,宛如置身于世外桃源……

2021年,薄山林场的视频监控项目启用,防火有了技术支持,但仍离不开人防。

在一代代林业人的传承守护下,薄山林场多年未发生森林火灾事故,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林木蓄积量达5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6%,活立木价值约5亿元,是建场以来国家总投资的近100倍。

孙向东获评敬业奉献“中国好人”,被授予“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称号。面对荣誉,孙向东很淡然,依然每天默默守护青山。“我还有两年退休,到时我的担子就交给别的护林员了。”孙向东说。

山在,人未老。大山护林人的故事还在续写。

水更清

香花渠首护水队

少年担当守好一库碧水

香花渠首护水队的队员们在渠首义务捡拾垃圾。 卢晋荥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李栀子 通讯员 卢晋荥

八月骄阳,丹江口水库万顷碧波,湖面碎金跃动。

8月10日,淅川县香花镇宋岗码头,游人如织。人群之中,几抹跃动的志愿红格外醒目——那是范浩和她的小伙伴们,戴着小红帽,身着印有“香花渠首护水队”字样的马甲,正开启他们志愿护水的一天。弯腰,拾起岸边散落的零星垃圾;驻足,向游客轻声讲解环保知识。灵动的身影穿梭在喧闹的码头,宛如一簇簇跃动的火苗,执着地守护着这一江清水的澄澈。

“暑假客人多,我们来尽份力,守好家乡的水。”范浩的声音清脆而坚定。这位来自淅川县香花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学生,是护水队里的一名“小河长”。她的家乡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而香花镇所辖的220平方公里水域,是清水北送进入干渠前的重要屏障。

这支特殊的护水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足14岁。稚嫩的肩膀,却扛起了沉甸甸的“专业”担当。蜿蜒6.5公里的巡河岸线,365处或急或缓的河湾,早已化作脑海中最清晰的脉络图。他们从土门村起程,时而凝神扫视水面,不放过排污口一丝可疑的异动;时而俯身清理,不留下隐匿在草丛石缝间的任何塑料瓶、包装袋,足迹遍及北王营村、黄庄村等13个临水村落。寒来暑往,这些小小少年每年平均步行120余公里。

巡护之路并非坦途。范浩挽起衣袖,露出几处淡淡的印记:“有时会被玻璃、金属片划伤,挺疼的。”她目光投向浩渺的水面,语气平静,“可一想到我们守护的不只是家乡的青山绿水,更是千里之外千家万户喝到嘴里的每一滴水,这点伤,真的不算什么。”这份超越年龄的责任与担当,是支撑他们风雨无阻的朴素信念。

护水,根子在人心。每逢周末,何家沟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成了他们的另一个阵地。小队员们化身环保宣传员,展开他们绘制的家乡水域地图,向乡亲们讲述“母亲河”的珍贵与脆弱;精心制作的《水域保护倡议书》和节水妙招宣传单,被送进千家万户。守护绿水青山的种子,就在这润物无声的点滴浸润中,悄然在库区百姓的心田生根、发芽。

“今年5月,我们护水队获得河南省‘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这是荣誉,更是激励……”夕阳西下,少年们的背影渐渐远去,那一抹抹志愿红却成为渠首大坝上永恒的风景。

为筑牢这千里调水的源头屏障,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淅川县持续掀起“洁净丹江水,呵护水源地”的全民护水热潮。近3000名志愿者始终如一地跃动在丹江库区的山水之间,与范浩这样的“小河长”们并肩而行,共同守护这一江碧水浩荡北去。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淅川5个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丹江口水库水质多年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

天更蓝

空气质量预报员王玲玲

为蓝天白云“读”懂空气

王玲玲(右一)和同事们正在研判空气质量。受访者供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一帆 实习生 李涵

8月11日早晨,伴随着超级计算机推送来一周的空气质量预报,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的预报员们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他们是真正“懂”空气的人。像天气预报一样,百姓每天接收到的空气质量预报,就是出自他们之手。

“空气质量预报大致分三步,首先由超级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预测,然后由空气质量预报员对预测结果进行客观订正,最后与国家、全省各地共享数据进行线上会商,最终确定并发布空气质量预报,秋冬季如预测有中重度污染过程则需要更高级别会商研判,发布预警。”中心首席预报专家王玲玲说。

上午11点,历经“重重关卡”的一周空气质量预报发布:未来七天,全省空气质量都以优良和良为主,蓝天是主旋律,主要污染物是臭氧和PM10……

数据虽然简单,但读懂空气并非易事。“空气质量预报和天气预报最大的不同,就是它还受区域社会活动、污染扩散传输影响。需要在超级计算机给出的结果基础上,根据近期本地及周边实况数据演变,结合相似案例的敏感性分析,快速给出全省不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王玲玲说,只有潜心研究,掌握污染天气的成因和机理、演变规律,才能更准确地预报空气质量。

在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会商中心的荣誉墙上,一枚枚金灿灿的“军功章”见证着王玲玲和团队探秘空气的硕果——

中心的硬件计算能力达153万亿次/秒;在全国率先实现15天和40天中长期数值预报;“中原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防控技术体系与应用”项目获2023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市一体化预报预警综合平台,填补全省及国内多项空白。

“目前,中心对全省72小时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超过70%,重污染过程7天预报准确率超过90%。”王玲玲说。

预测空气质量亦是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服务。我省实施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机制,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全省实行差异化、精细化管控措施,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空气质量预报就像一张动态决策地图,让政府部门能够更加主动、精准、高效地进行环境管理和公共健康防护。”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这群空气质量预报员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至2024年的10年间,河南PM2.5、PM10浓度分别由77微克/立方米、12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47微克/立方米、75微克/立方米;截至2025年7月,PM2.5浓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优良天数148天,基本消除长时间重污染天气,全省空气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已经成为老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王玲玲笑着说。

土更净

土肥站站长王庆安

养好土才能长出好庄稼

8月11日,王庆安(左)在获嘉县位庄乡大位庄村测墒取土。受访者供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一洁

8月11日,获嘉县位庄乡大位庄村的田地里绿意葱茏,玉米植株整齐健壮。

获嘉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王庆安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一把土细细捻搓,指缝间漏下的土粒里,还夹杂着细碎的小麦秸秆,“这可是庄稼的‘饭’,粉碎的秸秆通过还田,不仅保墒还能增肥。”王庆安与“土”打交道已经34年。

万物土中生,土壤的洁净与肥沃,是粮食安全的根基。现在,每月两次全县10个固定点取土测墒、每年麦收前全县7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取土检测雷打不动。1991年,刚到土肥站工作的王庆安,面对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彼时农民信奉“肥多粮多”,盲目施肥的不在少数。他带着技术员下乡测土,发现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却不高,加上农户习惯旋耕整地、大中型机械反复碾压,导致土壤板结的隐患加大,有效活土层厚度只有十四五厘米,别说保水保肥了,连作物根系都难扎深。

如何用精准的技术打破“大水大肥”的传统习惯?王庆安带领团队走遍了全县200多个村,采集了上万份土样。实验室里,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他们对着检测数据反复比对,摸清每一块田地的土壤性状。

“深耕能打破板结的硬壳,让土壤透气;秸秆还田就像给土地铺了层肥料,既能减少焚烧污染,又能增加有机质;再配上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施肥,这样土地才能真正‘壮’起来。”王庆安总结出的这套“组合拳”,核心就是让土地既洁净又有活力。

可技术推广之路也不容易。“我种了一辈子地,还能不知道该上多少肥?秸秆还田,那不招虫吗?”黄堤镇张翟庄村种植大户张志刚这样反驳,持怀疑态度的农户也不少。王庆安没争辩,带着团队在村里辟出一块试验田,把深耕、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全用上。

那年夏收,试验田里的小麦穗大粒满,不仅增产,而且通过科学施用水肥还节省了不少成本。观摩培训会后,张志刚主动联系王庆安,开始尝试运用新技术。“现在运用配套技术,一亩地小麦多打150斤、玉米多打200斤,而且省水省肥,这‘科学饭’咱得吃。”张志刚说。

如今,深耕后的土壤松松软软,化肥施用量明显降低,大水漫灌改成了精细滴灌……获嘉县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5%以上,全县土壤耕层有机质从2004年的17.8g/kg增加到2024年的22.7g/kg。王庆安说:“土地最实在,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回报。养好了土,才能长出好庄稼,农民的日子也会更踏实。”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