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专业+爱好”,永昌县小伙马云锡走出了自己的创业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16:44:00    

从校园实验室里为调试无人机经历了32次“炸机”的“航模少年”,到带领团队在祁连山播撒草种、治理2.6万公顷生态屏障的“无人机队长”;从2015年怀揣热忱在校叩响创业大门,到2025年成长为扎根西北的青年企业家——甘肃农业大学“90后”硕士马云锡,这个来自永昌县的年轻小伙,以植物保护为专业根基,以无人机为终身热爱,走出了一条“专业+爱好”的创业之路。

2015年,还是甘肃农业大学大二学生的马云锡,因对航模的痴迷,成了校园实验室里的“常客”。恰逢上海联保作物有限公司联合学校举办创业营,这份“把爱好变事业”的契机,让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踏上创业征途。

可创业的第一步,就踩在了“认知鸿沟”上。本地农民常说的“大豆”实际上是蚕豆,而创业营中的上海团队认为的“大豆”其实是黄豆,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品种,在这样的认知偏差下,调配的除草剂导致农户种植的蚕豆成片受损。最终,企业向农户赔偿后,创业营也不了了之,马云锡的首次创业也随之坠入谷底。

“认输不是我的性格。”短暂失落过后,马云锡反而在进一步的调研中看到了希望:彼时河南、陕西的种植大户已广泛使用无人机喷药,而在甘肃,农业无人机不仅罕见,许多人甚至不理解小小的无人机怎么能进行病虫害防治,身边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但他却从这份“空白”里,嗅到了无人机农业应用的广阔前景。

△马云锡在办公室学习业务知识

没有现成的技术,他就泡在图书馆、逛遍技术论坛,从零自学无人机组装;没有研发资金,他就省下饭费,接些航模维修的零活攒钱。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调试、试飞、“炸机”、拆解、重装,他终于组装出团队第一架能用于农作物植保的无人机。尽管这架机器还停留在人工手动操控的低水平试验阶段,远未达到智能化标准,却为他推开了农业无人机应用的“西北之门”。

但推广的难度,远超他的想象。2015年至2020年的5年时间,为了打破信任壁垒,推广无人机植保,马云锡带着自己组装的无人机,一个县一个县地找种植户,先召集农户现场演示操作,再选几块田做免费植保实验,等到秋天作物收获时,再带着防效数据回来和农户细聊。他不仅跑遍甘肃的县镇村落,还成了农大校友群里的“活跃分子”——每天“打卡签到”分享无人机喷药的案例,耐心解答校友们的疑问,时间久了,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农大小马”。

2018年,甘肃绿控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马云锡也迎来了人生第一笔订单——为永昌县213公顷苜蓿地喷洒叶面肥。接到订单的当晚,他就带着团队和设备连夜出发,在田间连续奋战3天,圆满完成作业。这一笔订单,不仅让他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更坚定了他深耕农业无人机服务的决心。此后两年,他主动贴合市场需求,从“卖设备”转型为“做服务”,聚焦农业技术服务与植保无人机喷洒,凭借专业的防效与靠谱的服务,在甘肃省内累计推广农田喷洒面积达2万公顷。2019年,他当选国家航空植保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常任理事,还牵头成立甘肃“陇飞客”植保无人机联盟,将分散的西北飞手凝聚起来,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但即便创业忙碌,马云锡也没放下“精进专业”的初心。为了更深入地掌握植物保护知识,他考取了甘肃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硕士,在课堂上补理论,在田间练实践,让“专业”与“创业”继续相互赋能。

2020年,马云锡创新使用无人机在祁连山进行牧草种子飞播作业,参与祁连山生态修复项目。他带领公司承接各类草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土壤盐碱化治理、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项目,共计治理面积约2.6万公顷,恢复草原植被约2万公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

2023年永昌县遭遇严重的旱灾,马云锡组织40台无人机组成“抗旱军团”连续作业18天,通过无人机“薄雾缓释”技术,在永昌县玉米地上空织就“液态遮阳网”,为1.2万公顷秋粮作物喷施抗逆调节剂。“正是这种拼劲,让我们保住了家乡的玉米产量。”

如今,马云锡的公司业务已覆盖甘肃、陕西、宁夏、青海等地,拥有25名员工、20架农业植保无人机,形成了以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为主,兼顾牧草种子销售、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农药销售、优质牧草种植的多元业务格局,2024年累计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我们扎根航空植保无人机产业,以更精进的技术、更适配的方案,在田间地头书写科技助农的新篇章,让无人机的翅膀,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添上更强劲的动力。”

记者:焦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