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通讯|“苏格兰飞人”的抗战情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15:48:00新华社英国爱丁堡9月8日电 通讯|“苏格兰飞人”的抗战情缘
新华社记者郑博非 金晶

这是1924年7月李爱锐(英文名埃里克·利德尔)参加1924年巴黎奥运会时的肖像照。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对于英国苏格兰人来说,100多年前曾获得奥运冠军的埃里克·利德尔可谓家喻户晓,但他们未必知道的是,这位“苏格兰飞人”还有个中文名字叫“李爱锐”,他生于中国,逝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尽其所能帮助了很多中国人。

这是1924年7月17日李爱锐(英文名埃里克·利德尔)参加爱丁堡大学毕业典礼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1902年,埃里克·利德尔出生于中国天津,父母都是苏格兰传教士。他后来返回英国,并毕业于爱丁堡大学。1924年,他以47秒6的成绩,成为巴黎奥运会男子400米项目金牌得主,刷新了当时的奥运会和世界纪录,被誉为“苏格兰飞人”。以他的奥运故事改编的电影《烈火战车》曾获得奥斯卡四项大奖。

8月11日,在英国爱丁堡,观众阅读李爱锐奥运夺冠100周年展览介绍。新华社记者 郑博非 摄
百年之后,他在入选苏格兰体育名人堂时,仍在“最受欢迎的苏格兰运动人物”公众投票中高居榜首。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社区中心在爱丁堡运作,为老人等群体提供保健服务和活动场所。

8月11日,在英国爱丁堡,李爱锐社区中心项目经理卡罗琳·克拉克在向记者展示李爱锐(英文名埃里克·利德尔)手绘的化学讲义。新华社记者 郑博非 摄
夺得奥运冠军无疑是李爱锐的人生亮点。“但他生命中最令人敬佩的部分,其实发生在巴黎奥运会之后,尤其是在中国抗战期间和战俘集中营里的经历。”社区中心项目经理卡罗琳·克拉克对记者说。
巴黎奥运会后,李爱锐选择回到中国,在天津新学书院担任教师,其间参与设计、推动建造天津民园体育场。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从事教职的李爱锐并未选择撤离,他前往河北,奔走在乡间教书,并为流离失所的百姓送去药品。

这是李爱锐(英文名埃里克·利德尔)在中国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李爱锐的侄女休·卡顿告诉记者,李爱锐的妻子弗洛伦丝·麦肯齐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为了越过日军封锁救助当地百姓,李爱锐把一根法棍面包掏空,把钱塞进去,再把面包头盖上,背在包里假装是午餐。他因此得以顺利通过关卡,把钱送到当地百姓手中。
1941年,局势进一步恶化,李爱锐安排怀孕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女儿赴加拿大避险,自己毅然留在中国。1943年,李爱锐被日军逮捕,后与近2000名英美侨民一起被日军押送至山东潍县(今潍坊)集中营。
克拉克介绍说,在集中营的岁月里,李爱锐成为孩子们口中的“李叔叔”,他为孩子们教授各类课程,用废纸片手写教材。如今,在社区中心陈设的李爱锐奥运夺冠100周年展览上,不仅有他获得的奥运金牌的复制品,还有一本用纸张拼凑而成的化学讲义。讲义上的字迹清晰、工整,如果不仔细看,观众可能会以为这本手工誊录的临时讲义是一份印刷品。
1945年2月,李爱锐因脑瘤病逝于潍县集中营,年仅43岁。“令人遗憾的是,李爱锐没能等到集中营解放……但他留给其他人的希望与勇气,帮助他们坚持到了最后。”克拉克对记者说。
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李爱锐。1988年,李爱锐墓地纪念碑在潍坊揭幕,纪念碑由产自他家乡苏格兰的马尔岛花岗石制成,镌刻有中英文碑文,正面是:“他们应可振翅高飞,为展翼的雄鹰;他们应可竞跑向前,永远不言疲劳。”

这是1924年7月19日李爱锐(英文名埃里克·利德尔)在伦敦斯坦福桥体育场参加接力赛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2024年7月,为纪念李爱锐巴黎奥运会夺冠100周年,“守望·情洒津沽的奥运冠军李爱锐”永久展在天津揭幕。他的女儿帕特丽夏·利迪尔·罗素以书面形式致辞:“我父亲深爱着中国和中国人民。我父亲出生在中国,执教于中国,病逝在中国。他在中国的时间远远超过他在家乡苏格兰的日子。他做了他认为正确的事情,他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大爱,到今天依然被人们提起、怀念。”
相关文章
- 2025-09-09 15:48:00 通讯|“苏格兰飞人”的抗战情缘
- 2025-09-01 00:56:00 15年前的上海世博会实习生,如今的跨国公司副CEO
- 2025-08-31 14:53:00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 2025-08-31 01:28:00 中国“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 2025-08-29 11:11:00 外交部:愿同美方相向而行 继续探寻新时期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