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首页 >  实时讯息 > 

顾客“假装探店”催生“表演式服务”,真实的世界去哪儿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0 07:14:00    

“这个人在拍视频,给她的冰激凌打得好看些。”在一家甜品店,唐宁听到了服务员之间的窃窃私语。拿到冰激凌的她觉得不可思议,冰激凌塔尖高耸、满得要溢出来,分量显然比平时多了许多。

这是唐宁第一次带着新购入的Pocket3口袋相机“探店”,从踏入店门到服务员一手拿着冰激凌一手护送着递给她,她把一切都记录了下来。

事后,唐宁发了一条微博,配文是“执法记录仪确实好用”。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人分享了和唐宁类似的经历,当他们拿起手机、相机走进店里记录自己的消费体验,商家就会提供优于平常的餐品和服务,这些拍摄设备也被网友们戏称为消费者监督商家的“执法记录仪”。

“有一桌客人手里拿着相机进店了。”上海一家火锅店内,服务员琪琪进入“一级戒备状态”,她在协助完顾客点餐后就将此事立刻报告给了老板。“您好,帮您添杯水。”“来给您加汤,您当心。”

“给您拿来了丸滑味碟,虾滑蘸这个更好吃,需要我现在帮您下吗?”

……

琪琪如此“表演”,店长曹珍有些无奈。像许多同行一样,曹珍渴望通过镜头得到宣传、获得更多客源,更忌惮镜头下的差评会让自己的店一夜之间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生意从此一落千丈。压力之下,“讨好镜头”成了许多商家不得已的选择。

在曹珍看来,一条视频就是一家店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如果要给后来人一份开店注意事项,她会把“携带专业拍摄设备”排到第二名,仅次于“食品安全与卫生”。曹珍要求店里的服务员要特别服务好那些带着相机进来的人,土豆丝、贡菜等小菜都是可以赠送的。“一些小恩小惠换一个好印象,他们也许就会帮我们宣传两句好话。与其说我们在讨好镜头,不如说在进行风险对冲。”她说。

“比起软件上4.8分、4.9分的店,我宁愿去试试3分或者没分的店。”旅游“发烧友”王杨这两年爱上了“反向打卡”,就是每到一个城市就选取点评平台上的低分店铺进行消费,“据说3.5分是点评平台上能够确保‘不踩雷’的最低分,表明这家店不存在刷分的行为,反而更加可信。”

非连锁、店不大、没有高分评价、一般藏在街头巷尾,王杨这样形容他心中的“宝藏小店”。

某点评平台的“必吃榜”曾是很多人消费决策的重要依据。据官方的数据统计,榜单自首次发榜以来,截至2024年已有近8亿用户使用。然而近年来,商家在点评平台的各种“营销套餐”被明码标价,水军刷好评、黄牛假排队的新闻也屡见不鲜,五星好评甚至成为被营销推广公司明码标价的商品,既有的评价体系渐渐“失灵”。

也有一些见证了短视频流量的“泼天富贵”与“化为乌有”的商家也渐渐意识到,流量傍身不过是黄粱一梦,开始拒绝好评刷分和探店镜头。

拒绝镜头的商家告诉记者,他们有的害怕拍摄会打扰店内其他顾客的用餐体验。有的商家则提到,一些博主并未兑现承诺,为店里带来流量,甚至还提出许多苛刻条件,要求店家支付高昂宣传费。

当拍摄成为消费者的第二双眼睛,商家与顾客的关系正被重新书写。在这场全民记录的浪潮中,消费者收获了更优质的服务体验,却也见证了更多被精心设计的微笑。有人问,镜头究竟丈量着服务的进步,还是丈量着表演的精度?镜头和评价之下,是人们对真实性的集体焦虑:消费者一边依赖点评希望“避雷”,一边又因为种种原因卷入虚假流量;商家既恐惧差评,又厌倦被表演绑架。又或许,真实从不存于镜头和评价之中,而在商家端出餐品时无需张望镜头的笃定,在消费者放下设备后仍能触摸的诚意。(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