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渐近,聆听您的追思——重温亲恩 慎终追远寄深情|网络中国节·清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1:18:00
草长莺飞,又逢清明。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情感与文化。在这个慎终追远的时节,南阳晚报开设“清明祭忆”专版,得到众多读者的热烈响应。连日来,大家用文字追忆逝去的亲友,倾诉藏于心底的无尽思念。
今日,南阳晚报精心挑选部分精彩内容,予以分享,让我们借这些真挚的话语,铭记过往,缅怀先人。
追思人张长有: 缅怀张克锋老师

清明时节,气清景明,张克锋老师的身影又在我心间浮现。自1997年征联活动与他结识,他便以渊博学识和高尚品德,在我人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初次见面,身兼河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南阳市楹联普及办公室主任等多个职务的张老师,接过我拼凑的对句,目光温和,逐字逐句点评。从对仗、平仄到立意,他的讲解细致入微,让我领略到对联艺术的博大精深,我当即拜师,张老师欣然应允。此后,我每次带着问题请教,他都倾囊相授。为帮我理解古入声字,他甚至连夜整理例字,这份用心令我感动。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在楹联创作上不断进步,多次在征联活动中获奖,还顺利加入省和中国楹联学会。
张克锋老师不仅对后学关怀备至,对楹联事业更是鞠躬尽瘁。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组织多项大型征联活动,为南阳赢得诸多荣誉。提出的“龙凤韵”学说,在楹联创作理论领域影响深远。即便身患重病,他仍坚守岗位。记得有次,我看到他戴着吸氧管,依旧专注伏案,眼眶瞬间湿润。
如今,张老师已离开十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时刻激励着我前行。
追思人李中浩:岳父邱始钟的翰墨人生
2022年4月10日,一个春雨纷飞的日子,我的岳父邱始钟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2岁。3年来,在无数个日日夜夜,岳父那高大的身影、慈祥的面容,还有那爽朗的笑声,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他潇洒挥毫的模样,无不透着他对书法艺术深入骨髓的热爱与执着。
岳父在书法创作中,是一位无畏的探索者,从不墨守成规。他博采众长,将百家之精华融入自己的创作,在书法的世界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岳父一直秉持“书法作品要呈现出文心诗境,艺无文则不雅,书家无文则必流俗,文以载道,书亦载道”的理念。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书法作品的内涵,他毅然涉足文学、美术创作领域。
岳父的书法作品,是他灵魂的写照。书法艺术极具个性特征,而岳父的作品更是将他的人品与秉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人生之路崎岖,他依然保持着耿直的秉性,做学问不带功利心,笔下书法,风骨尽显。
岳父的人品、书品深受同仁认可。他先后担任南阳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1984-1994)、南阳市国画院顾问、南阳市女子书画院顾问,还是卧龙碑林发起者兼筹委会副主任。作为南阳书坛的先行者,他为南阳书友传道解惑,不辞辛劳,带领南阳书法团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前行。如今,南阳书坛英才辈出、人文荟萃,岳父功在其中。
追思人水保安:重温爷爷的德与行
清明临近,爷爷的音容笑貌跨越时空,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勾起我无尽的思念。
我的爷爷水献之出生于1886年,步入青年后,他心怀壮志,一头扎进书海,挑灯夜读,常常废寝忘食。过度的劳累,让他喉咙嘶哑,头发脱落,可他对知识的热忱从未有过一丝动摇。
1912年,爷爷踏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先后在回民同化学堂、旭东小学等校任教。从信阳优级师范深造归来,爷爷眼界更为开阔,回到南阳、新野等地后,大力推行新式教育,增设数学、美术等课程,为莘莘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爷爷的熏陶下,我的父亲和两位叔叔都投身教育事业,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
在医疗领域,爷爷同样成绩卓著。1949年,爷爷在南阳地区中医考试中脱颖而出,此后一边治病救人,一边参与南阳地方志的编修。在日常生活中,爷爷时刻教育我们,做人要正直善良,乐于助人。遇到家境贫困的患者,他不仅免费诊治,还时常自掏腰包帮其抓药;看到邻里间有矛盾纠纷,他总是主动调解,让大家重归于好。
如今,爷爷已经离去多年,但他的事迹在家族中代代相传,从未被遗忘。每到清明,全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讲述爷爷的故事,他的言传身教、他的正直善良,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我们会像爷爷一样坚守正道,把好家风传承下去。
追思人景书丽:严父的刻度,深沉的爱
清明时节,料峭春风带着丝丝寒意,却无法吹散我对父亲的思念。这几日,父亲高大帅气的身影愈发清晰,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父亲景聚财,生前在卧龙区青华镇政府工作。他热情善良,毛笔字写得很好。每到春节,他都会主动为乡邻义写对联;碰上邻里的红白喜事,他也总是忙前忙后。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姐弟几人都走上了志愿服务的道路。然而,1991年,年仅58岁的父亲因病离世。
犹记得小学四年级的雨夜,我因语文考试没考好,被罚抄写《岳阳楼记》。昏黄的灯光下,窗外雨声滴答,我满心委屈,对父亲的严苛充满怨恨。那时,别家孩子尽情玩耍,而我和姊妹们却被诸多规矩束缚:写不完作业不能吃饭,算错数学题就得重来,偷懒少写大字,作业本就会被父亲撕掉。童年的我,渐渐疏远了父亲。
随着岁月流逝,我们姐弟6人长大成人,也为人父母,这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他不让我们看夜场电影,是担心安全;督促学习,是希望知识改变命运;要求物件摆放整齐,是培养自律习惯。
如今,回忆往昔,自责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我多希望时光能够倒流,能理解父亲的不易,向他表达感激。
追思人李明:藏于棉田的母爱絮语
清明还未到,窗外尚未飘雨,可对母亲的思念,已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母亲离去一年,她的音容笑貌,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挥之不去。
母亲叫赵宗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爱质朴而纯粹。父亲外出务工时,她独自挑起家庭重担,十几亩棉田,是她辛勤劳作的地方。从早春育苗,到夏日打药,再到秋季收摘,每个环节都浸满了她的汗水。棉铃虫肆虐时,母亲天不亮就奔赴棉田,直至暮色降临才拖着疲惫身躯回家。长期的劳累,让母亲患上类风湿,紧接着心脏病、哮喘病、糖尿病也相继而来。激素类药物使她身体浮肿、骨骼变形,可她从不抱怨,始终坚强地撑起这个家。
这些年,因工作与生活的牵绊,我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通话,母亲都轻描淡写地说自己一切安好。可我万万没想到,去年的瞬间,竟是我们的永别。
如今,每当独处,母亲在棉田劳作的身影便会浮现。我多希望时光倒流,能多陪陪她,听听她的唠叨。
母亲的一生,勤劳且坚强,她用柔弱的身躯为我遮风挡雨,用无私的爱为我铺就成长道路。这份藏于棉田的母爱,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伴我一生。
追思人赵延令:怀念我的舅舅
4月1日,我沿着麦田间蜿蜒曲折的小路,缓缓走向舅舅的墓地。站在墓碑前,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舅舅的音容笑貌,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舅舅徐全福,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从当时的邓县四中开始,辗转多所乡村中学,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园丁,扎根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精心培育着一批又一批的幼苗,让他们茁壮成长为栋梁之材。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各个领域,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我踏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天,舅舅语重心长地叮嘱我:“要对每个学生都有耐心”“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这些质朴的话语,照亮了我教育生涯的道路。在舅舅的言传身教下,我也在教育领域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舅舅,您用无私奉献的精神,点亮了学生的未来,也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一定要传承下去。(全媒体记者 赵明禄 整理)
清明祭忆 我最想对您说的话
清明将至,本报邀请你用文字诉说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讲述逝者的感人故事。文字500字左右为宜,截稿日期为4月2日。
投稿邮箱:mmllzhao@sina.com
电话:15938891666(微信同号)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
相关文章
- 2025-04-14 15:16:00 郭氏曲胡艺术入选南阳市级非遗名录
- 2025-04-14 09:33:00 上海“顶流”小吃店沉寂2年后重出江湖!价格不变,大师傅换成了他!
- 2025-04-11 08:19:00 徽州行推介南阳 推动皖豫两地协同发展
- 2025-04-09 11:04:00 “清明换电随时走”,广告语“翻车”给蔚来上了一课
- 2025-04-08 19:46:00 同比增长9% 清明假期太铁发送旅客达163.16万人次